4月23日,2023年度“中國好書”頒獎典禮如約而至,鎂光燈下,由大象出版社出版的《詩書里的成長》入選2023年度“中國好書”。作為該書的責任編輯,今年35歲的大象出版社主題出版編輯部編輯陳灼身處熒屏之外,表情雖沉靜如水,內心卻已翻涌起波瀾,一幅幅過往工作的畫面在她心頭閃現,每一幀都飽含溫度與情感。
“那些與作者深夜探討字句的郵件往來、書頁間反復斟酌的每一處設計,以及那些為精準傳達思想而做的無數次修訂,都見證了我與同行們在這條路上的堅持與熱愛。”陳灼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采訪時說,這次獲獎也讓她從業近9年來對“編輯”這一職業進行了深層次的反思與自我審視,以及對自己“編輯”這一身份有了更深切的認同與領悟。
認識編輯:好奇心引領入門 為什么會從事編輯?“喜歡看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應該是對做書這件事抱有好奇和熱愛吧。”陳灼說。 談及從業緣起,陳灼把時間線拉到了10年前。2014年寒冬,臨近研究生畢業,畢業答辯的壓力、是否要在外地找工作、找什么樣的工作等一系列問題撲面而來,陳灼時時刻刻都被畢業和就業帶來的焦慮情緒困擾。“從中得到喘息的時刻便是從圖書網站購書,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但當時比較偏愛社科類書籍,正巧讀到了幾本前沿的心理學研究理論,讓我持續很久的焦慮情緒逐漸瓦解、消散。”陳灼意識到,讀書成了治愈那段時光的一劑良藥。 當圖書解決了生活中的疑問后,陳灼便對“書”這一存在充滿了興趣和好奇。“好奇它究竟是怎么被做出來的,是什么樣的人把書做出來的。”問題問多了,陳灼便對“圖書編輯”這一職業充滿了向往,也讓她開始正式思考畢業后的打算。 2015年盛夏,正值大象出版社招募編輯人才之際,陳灼憑借中文與對外漢語專業以及對語言文字工作有天然親切感的優勢,得以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大象出版社編輯團隊的一員。“身為河南人,從小就是用著大象出版社出版的教輔圖書《基礎訓練》長大的,也算是一種緣分吧。”陳灼說。 理解編輯:尋找答案汲取營養 圖書編輯對職業的熱愛與敬仰,深深根植于出版社內前輩們的榜樣力量。“前輩們的付出與積累逐步形成了企業文化的深厚底蘊,這不僅讓我們尊重傳承,更激勵我們創新,塑造了我們對職業的深刻理解和認同感。”陳灼說。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從大象出版社的編輯前輩們身上,陳灼逐漸學到了“大象精神”的精髓。“那是一種腳踏實地的穩健、默默承擔的勇氣、樸實無華的堅韌、勇往直前的精神。”陳灼說,在這樣的引領下,她一步步深入行業肌理,從市場調研的細微之處,到選題策劃的靈感閃現,再到精心撰寫方案、認真細致地篩選作者,直至約稿、改稿、審稿、編輯加工過程,以及版式設計的匠心獨運、成本的精打細算,最終到宣傳推廣的策略布局,乃至融合出版的創新嘗試。全程參與后,才在每一次的實踐探索中,以求知若渴的心態,將每一本經手的圖書視為一次探尋答案的旅程,從中體悟編輯工作的深刻內涵與真諦。 陳灼回憶,在剛接到《詩書里的成長》的初稿時,首先感受到的是“審慎與期待”——不僅因為自己在人物傳記領域的編輯經驗有限,更因意識到此書主題的重大。這讓她不禁自問:“如何才能不負重任,精雕細琢?”加之非黨史專業背景,她對如何精準把握此類重大選題非常擔心。值得慶幸的是,大象出版社副總編輯孟建華給予了她充分的信任與指導。他建議陳灼采取兩步走策略:一是廣泛搜集并深入研究市場上同類書籍及書中提及的歷史資料,采取邊學習邊審閱的策略;二是主動與作者溝通,預先對書稿結構進行合理調整,去除冗余部分。“這些建議極大地促進了后續工作的順利開展,那段時間,《毛澤東早期文稿》《早年毛澤東》《少年毛澤東》等文獻成為我的案頭常客。”陳灼直言,這段經歷讓她明白了編輯工作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素養,更需要不斷地學習與適應挑戰的決心。 成為編輯:用青春踐行初心 在當今出版行業蓬勃發展的浪潮中,青年編輯的健康成長被視為支撐未來行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在陳灼看來,這背后離不開 一片精心構筑的滋養之地——一個集專業指導、實踐機會、跨界交流于一體的全方位成長環境,為青年編輯的羽翼漸豐提供了堅實的舞臺。 談及成長環境,陳灼給記者分享了幾個故事。在承擔國家出版基金項目《中國哲學家孔夫子》的編輯重任時,陳灼有幸獲得了資深編輯的一對一指導。“這不僅是一次系統性知識的輸入,更大大拓展了我的思維深度與廣度。”陳灼說,在此過程中,她深刻體會到,社科類圖書編輯的職責不僅在于文字的精準與流暢,更在于成為該領域內的“專家”,深挖學術底蘊,精準傳達思想精髓。 在參與編輯主題鮮明的報告文學《我們這十年》時,陳灼獲得了與報告文學作家李春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這種近距離的交流不僅提升了我的文本駕馭能力,更讓我學會了如何在編校之中捕捉并保留作者獨特的文風與情感,讓故事在文字間流淌,觸動讀者心弦。”陳灼說。 在責編少兒主題圖書《河源清澈》(隸屬“我的國家公園叢書”)時,陳灼親歷了從幕后走向前臺的過程,與作者唐明一起踏入校園,直面那群純真而好奇的小讀者。陳灼坦言:“這樣的經歷讓我深刻理解了編輯的責任不僅在于文字的雕琢,更在于心靈的觸達,讓知識與美在孩子們的心田生根發芽。” 正是在一次次的挑戰與機遇中,青年編輯們不斷汲取營養,茁壯成長,成為推動出版領域繁榮發展的中堅力量。陳灼表示:“想成為好編輯一定要牢記初心,在這條職業成長的道路上不斷揮灑青春和智慧,書寫新時代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