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艳妇乳肉豪妇荡乳,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APP下载,亚洲欧美另类成人综合图片

行業動態

張培忠:做廣東文學傳承發展的耕耘者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發布時間: 2024-05-15 18:00:00


640.jpg

張培忠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


4月28日晚,集廣東美術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廣東文學館于一體的公共文化設施——白鵝潭大灣區藝術中心在廣州市荔灣區白鵝潭畔亮相。其外形酷似一艘停泊在珠江岸邊的巨輪,猶如打開的藝術寶盒,折射出嶺南文化綿延2200余年的光彩。


此時,廣東文學館建設、布展主要負責人張培忠長長地松了一口氣。作為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深知廣東文學館的竣工對于嶺南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作用。同時他也意識到講好廣東文學文脈故事的必要性。


此前,2023年5月,張培忠和蔣述卓任總主編的《廣東文學通史》(人民文學出版社)填補了廣東沒有貫通的文學史的空白。2008年12月,張培忠撰寫的《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還原了張競生的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鄉村建設運動先驅的本來身份。


張培忠告訴《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記者,他所做的這些是為了實現一個愿望,那就是腳踏實地地做廣東文學傳承發展的耕耘者。


數字賦能嶺南文學融通古今


5月1日,廣東文學館正式向社會公眾開放。提及廣東文學館的布局,電話那邊傳來張培忠的粵式普通話介紹。張培忠說,廣東文學館總建筑面積1.84萬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0.54萬平方米,內設文學成就展示區、文學作品閱覽區、大眾文學交流區、文學研究區、文學創意融合區、青少年創意寫作中心、“一帶一路”國際文學交流中心等十大功能區,展品以嶺南文學、華僑華人文學和港澳臺文學作品為主。


令人神往的是,廣東文學館的展區名稱多取自廣東籍著名作家作品。如“海上明月:廣東古代文學展廳”,取自唐代宰相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中的名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破浪以飏:廣東近代文學展廳”取自梁啟超《二十世紀太平洋歌》中的“吾欲我同胞兮御風以翔,吾欲我同胞兮破浪以飏”;“鐵火新生:廣東現代文學展廳”則因廣東左聯作家馮鏗的短篇集《鐵和火的新生》而得名;“香飄四季:廣東當代文學展廳”源于當代著名作家陳殘云的長篇小說《香飄四季》。


另有兩大特色展廳名稱也是如此。一個是“中流自在:港澳臺僑文學展廳”,其化用國學大師饒宗頤名句“萬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為題,寓意港澳臺僑文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中華文脈傳承于心、根基永續。另一個是“魯迅家”展廳,根據魯迅后人提供的原件、原物,還原日常生活中魯迅溫暖平和的一面。


“如此布展,可讓觀眾一目了然且有興趣地了解廣東文學從先秦到清代、從民國到現當代的發展脈絡。”張培忠說。


說起和廣東有關的作家,張培忠如數家珍。他說,趙佗、楊孚、惠能、張九齡、余靖、崔與之、陳獻章、湛若水、屈大均等都是古代廣東本土的重點作家,謝靈運、韓愈、劉禹錫、蘇軾等雖不是廣東人,但都在廣東留下大量的作品。從階段上看,1840—1919年、1919—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廣東文學發展可以說一路香飄四季。


如何讓廣東文學發展脈絡直觀、可視?張培忠說,數字技術為其插上了展示的“翅膀”。目前,廣東文學館展廳文字介紹約13.6萬字,涉及170多個文學人物。展品總數1343項,包括圖片752張,多媒體交互展項34個,影片96條。


在聲光電高科技下,觀眾可以通過一塊77.5寸長條屏,欣賞到韓愈、蘇軾等人入粵經歷及創作的詩文。廣東近代文學展廳內的“文游四海”實物識別互動系統,可以讓觀眾領略到當初黃遵憲、康有為、丘逢甲、鄭觀應等人放眼世界、書寫四海的領潮風范。當代文學展廳則通過一段5分鐘時長的270°沉浸式環幕視頻,讓廣東文學2200多年的發展脈絡再現。


張培忠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智能化建設廣東文學館,不僅有助于其成為“嶺南文化的標志地、大眾休閑的目的地、灣區交流的會客廳”,而且利于其成為嶺南文化融通古今的窗口。


《通史》連上廣東文學脈絡


2023年12月11日,從“粵派批評”到“灣區批評”暨《廣東文學通史》出版座談會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這個會對廣東省作協、對張培忠來說都十分重要。因為《廣東文學通史》的出版,彌補了此前廣東文學難以呈現2200多年發展脈絡的空白。


對此,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認為,《廣東文學通史》提供了一個基礎和基石,以便更清醒、準確、自覺地認識廣東文學。中國作家協會創作聯絡部主任彭學明認為,《廣東文學通史》的出版價值在于不但可以看到廣東文學的前世今生,看到廣東文學的景象氣象,更可以看到廣東文學的骨肉和血脈,以及廣東文學的精髓。


張培忠介紹,廣東省作協謀劃編撰《廣東文學通史》始于2020年5月。當時,廣東省作協面臨重重困難,一是存在無經費、無團隊、無史料的“三無”現實,二是新冠疫情還在持續,諸多因素下這一謀劃走走停停。怎么辦?廣東省作協決定帶領團隊聯合文學界、學術界、出版界攻堅克難。兩年間,僅相關推進會就召開13次,分卷主編、執行主編、總主編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統稿。在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的力度下,5卷本、240多萬字的《廣東文學通史》終于在2023年5月推出。


《廣東文學通史》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實踐之作。回顧該書編撰思路,張培忠說,《廣東文學通史》編撰過程中始終堅持立足本土,著力構建“一個體系”。這個體系就是梳理廣東文學脈絡,探究廣東文學特質,明確廣東文學在全國大局上的位置,盡量做到“三個新”:新的史料的發現、新的觀念的闡釋、新的體系的構建。


“系出一脈雄直氣,敢為人先唱大風。”這是張培忠對于《廣東文學通史》出版的詩意總結。在他看來,做廣東文學傳承發展耕耘者得有“敢為人先唱大風”的勇氣和魄力。


從學術角度為家鄉先賢立傳


除任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外,張培忠還有一個身份——作家。張培忠認為,作家要書寫民族的華章,回答時代的難題。


2008年12月,當時還是業余作家的張培忠,以一部長達40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走進文學界。2013年8月,根據該書改編的30集電視連續劇《鐵血兄弟》在央視播出后,引起高校學者對張競生研究的關注。2021年3月,張培忠主編的10卷本《張競生集》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


為什么給張競生立傳?張培忠告訴記者:“我和張競生是饒平同鄉。小時候經常聽到大人們談論張博士(家鄉人均以此稱謂張競生)曾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是一個神奇的人物。1988年,我在大學圖書館閱覽室讀到《自學》雜志連載介紹張競生的系列文章,便對這位既是革命家又是學問家的鄉賢產生了強烈興趣。”


此后,在長達30余年的時間里,張培忠工作之余自費踏訪潮州饒平縣浮濱鎮大榕鋪村、三饒鎮琴峰書院、黃岡鎮楚巷居委會、樟溪鎮廠埔村,實地考察張競生當年活動過的廣州、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廣泛尋找、采訪知情人。在這期間,他搶救出不少珍貴的歷史資料,拍攝了大量的照片,甚至從法國里昂大學圖書館找到了張競生的哲學博士論文,自費請法文教授翻譯成中文。


隨著張競生研究成果的陸續出版,張培忠發現張競生是一個被歷史的煙塵覆蓋、被時代的釉彩涂抹的人物,他的真正身份是哲學家、美學家、文學家、鄉村建設運動先驅。


再如鄭成功,這是張培忠10余年一直在潛心撰寫的歷史人物。張培忠認為,研究鄭成功為今天解決臺灣問題提供了彌足珍貴的歷史經驗。在研究鄭成功的過程中,張培忠以史為證,考證出鄭成功的曾祖母是廣東潮州澄海縣澄城鎮港口村人。這一考證抨擊了日本學者認為鄭成功是日本人的錯誤學說。


回顧這些年所做的事情,張培忠既體會到文學傳承發展的艱辛,也體會到耕耘后收獲的快樂和自豪。他說,每年中秋節,國人都要吟誦張九齡的詩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就是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試想一下,千余年來仍有人在傳誦張九齡的詩,足見經典文學作品有著強大的傳播力。


看來,張培忠立志做廣東文學傳承發展耕耘者,緣于其對家鄉、對家鄉人的深情與厚愛。